做作品集的时候,建筑系学生需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:无论你课题做得多么好,建筑设计的多么酷炫,直接放到作品集里都是不行的。建筑设计课程(特别是国内本科教育)成果,是结果导向性的;比如,任务书最终成果是总平面图、鸟瞰图、人视图若干、平立剖和分析图若干。如果直接把这些图往作品集里排版,成果只能展示你的审美、空间塑造能力和绘图技巧。但是,申请欧美名校和顶尖事务所的作品集是需要概念想法Thesis, Concept和设计研究Research这种具有过程和故事线Story line的表述结构,也就是那种“高大上”气质。作品集辅导就是去升华和梳理建筑设计概念的,顺便把图画漂亮、把排版排整齐(江湖技)。
概念哪儿来?
有的人说,这些想法和概念在作品集上是表达不出来的。那我觉得,表达不出来就等于不存在。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具备顶尖机构offer竞争力的。反之,好的作品应该完全围绕概念和设计理念去组织安排,所有的图都是概念和研究的载体。
如何表达,以顶尖牛校哈佛GSD的课题举例:
M1 经典课题:隐藏的空间 Hidden room,探讨如何用多个空间去隐藏一个空间:
两个案例非常清晰,描述的是通过错视,在人行空间与视觉角度,以空间的分隔与透视来隐藏那个需要被隐藏的空间。
课题的概念定位和理论研究支持,在起跑线上就把不同的作品质量拉得非常开。加上自信清晰的排版和一针见血的设计说明,很容易就从堆平立剖图和无用分析图的作品里跳出来。看作品集的审核人看到了清晰的概念和梳理过的分析图,也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,毫无阅读压力。如果能让人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有灵气,很有意思,继而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拿到offer的概率是会大幅上升的!
大刀阔斧减图纸,你是作品集的导演
拍摄一部2小时左右电影,一般会拍摄超过500小时的镜头素材,多的情况下拍摄800小时。如果给一个导演3小时的镜头素材,他是肯定剪辑不出来什么好片子的,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作品(集)也是一个道理,建筑需要设计,作品集更需要设计。你在做这本作品集之处就把已有的设计作品都拿出来排一下,看看每个项目的闪光点是什么。这些设计放到一起,能否展现出来你的感兴趣方向?
通过对迈阿密地区的水质与水塔储存状况研究为基础,设计新的water tower prototype与工管空间的关系,将体验休闲和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。
这种研究+设计的项目是有大量的图纸与研究成果的,但是作者用浓缩的6个对页。把核心的矛盾与设计概念抛了出来,戛然而止。
如果大量看到被最顶尖学院录取的学生作品集,不难发现这种精简排版和多信息单张大图的共性。国内很多的人,包括教别人做作品集的老师都认为多多益善,显得特别认真的好学生,每页面上会堆出大量分析图和效果图。这其实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,而且给阅读者很大的阅读压力。
作品集定主题,请不要叫它Portfolio
如果你走进图书馆,所有书的名字都印在封皮上叫“书”,是不是很傻的一件事?
这么傻的一件事就发生在我审作品集的每一天,跨越了国籍、种族和语言。不管是中国申请者还是韩国、印度、美国申请者,他们的Portfolio都叫Portfolio。难道自己的作品集就不需要与别人的不同吗?
我的建议是,如果做作品集,可以在完整的叙事和项目结构出来之后,给自己的作品集定一个主题,结合一下作品集里的项目,让审查作品集的人第一眼看到封面就能提起兴趣,猜想里面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