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ground:
Graduated from SUFE
Big 4 auditor 3y
FMCG internal auditor 1.5y
G 750, T107
R1 NYU withdraw
R2 Emory admitted with $
Chicago Booth admitted with $
UCLA admitted with $
Dinged without interview by Kellogg and Yale
准备篇:Campus visit
去年年初的时候去美国开会,报着打酱油的心情陪朋友visit了NYU, Columbia, Chicago。当时我这种没有见过世面的小朋友,对纽约那是真心喜欢啊,在upper east做Queen M的梦想啊有木有,有木有!(严重Gossip Girl中毒)。NYU和哥大的location真的有无以比拟的优势,面试,network非常方便,但是相对来说living cost也很高,当时去了哥大一个朋友的apartment,感觉上还是稍显不济的,还死贵。所以有得必有失嘛。
重点说说Chicago。记得刚到Chicago从机场一路赶去朋友住处的时候,我和同行的朋友相视一笑,充满嫌边之情地讨论了这个城市:真心旧,真心冷,真心治安不好。第二天朋友带我们去Hyper Center参加official的campus visit,眼前一亮啊~~时值recruiting的季节,满眼西装笔挺的帅哥美女啊~~在Booth的3天,听了professor的讲课,听了adcom的介绍,接触了很多当时的2年级学生,一起在虫洞前面乱拗造型,甚至晚上一起搓麻将打牌(当时还没流行三国杀),当自己真正融入到了这样的生活,对Booth的文化还是很有好感的,很低调很solid很cooperative很fit,心中的小花开始萌芽啦啦~
选学校的时候,永远内在重要过外在,不要被一些外在fancy的东西左右,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。也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学校。话说回来,campus visit不是一个must,有很好,没有也不会有什么negative的影响,所以大家不用太过于纠结。
G/T
Disaster啊!!!一共考了2次G,3次T。第一次考G fail的时候,已经是7月了,T还只有可怜的100分。当时突然觉得今年大概没戏了,就要含泪告别那些dream school了,人生无比黑暗。最终在朋友们的鼓励下选择了坚持,考完已经是10月初,所以差不多miss了所有学校R1的deadline。从最后的结果来看,R2申请并没有太大的劣势,但是对像Kellogg这样的学校,可能我这样的bkg还是尽早申请比较好。 尽早准备,永远等到自己最ready的时候交,尤其是G,能高则高,现在看下来感觉740,750算是top15的入门分数了(背景超牛的不算)。不然即使勉强也只是当躲浮云~~
Essay
一句话,所有的package都要指向自己的career goal,CG没有好坏,最主要的是能说re,并且展现出舍我其谁的气场。我自己感觉,写essay和对这个学校的激情是很有关系的。Booth的essay写得一气呵成,Yale的essay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怎么写怎么别扭。申请中,激情决定了自己对学校愿意devote多少精力去了解,去dig in多深。 另外一个point就是,找对人,做对事,尽可能leverage各种资源。当时找人看了一下essay,很给力很有启发,也找了PPT高手帮忙修改Booth的PPT, 找了朋友帮忙搞UCLA的video。Essay是最要的一个part,(除非background超牛),永远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花在这个上面。
Interview
Be Yourself!adcom面试有生杀大权,但是adcom的面试又非常容易准备,问题很常规。校友面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,换言之,校友可以枪毙你,但是校友没有办法把你送进去。大家平常心就好了。我自己on campus面了Emory和NYU, 校友面试Chicago,UCLA。应CD管理员的要求,贴一下interview的主要问题,万变不离其宗,唯一不变的是表达出激情,有些问题需要即兴回答,个人不赞成把答案都写出来背,只要一些key points就好。
Walk through resume
Why MBA, why now
Why school
Backup plan
Success, failure example
Extra-curriculum
写在最后
年纪越大,做任何决定都要付出无比昂贵的机会成本。没有太多的青春可以挥霍,没有太多的感情可以浪费。我很幸运,一路走来有很多支持我的朋友,也在申请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这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辈子的财富。很喜欢一句话,You are never dinged before you ding yourself, 有时候,成败只在一念之差。